王丽: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问题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18 13:10  点击: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初是在 1795 年由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的,意指一种思想的科学或观念的科学,这种观念科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一概念后被马克思吸收作为社会经济基础问题的一个衍生范畴,随着时代的发展,意识形态不断被各种理论学家予以发展和解读以解决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新时

期,意识形态已经正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在国家统治与国家外交中到不容忽视的作用,意识形态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乎整个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高校作为意识形态传播的敏感中心和前沿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英才的重要使命,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在近年来也逐渐得到重视。

一、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含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历史发展时期,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极大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大大提高了我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另一方面,经济体制的变革所引发的社会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变革,也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全然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逐

渐显现亟待解决。因此,本文的新时期特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创我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其中,经济全球化、社会转型期、网络信息化三大进程构成了新时期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历史境遇。

二、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面临的问题

1.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呈弱化趋势

新时期话语权的争夺已经成为各国综合国力角逐的重点,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必须牢牢掌握。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上升为统治思想的阶级意识,只有牢牢掌握话语权,才能为现存政权体系与社会制度的合理性发声,才能依据自身的理论力量控制社会舆论的走向,规范社会前进的轨道,从而实现整合和控制社会的根本目的。因此,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是实现其领导权的先决条件。

2.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度不够高

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度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价值判断在引导高校舆论、凝聚思想共识并成为大学生普遍性的价值追求和思想纲领等方面得以体现。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大学生中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均有所弱化。

3.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在高校传播频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已经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中西方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已经屡见不鲜,高校作为文化生产与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各种文化思潮与价值观念汇聚于此、激烈交锋的大展台,大学生置身于多元思潮激荡的文化景观中,一方面不断吸取外来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一方面却又为异质文化间所引发的巨大张力所困扰。其中,一些明显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非主流社会思潮在高校内频繁传播,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与价值理念产生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4.网传不良信息误导高校舆论

网络信息时代变革了思想文化传播的方式及速率,信息全球化与网络的普及一方面为大学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一方面也为大学生对信息的鉴别力构成了严峻挑战。但是网络在为大学生提供有益的学习资源、时事要闻等有益信息的同时,也传递着一些虚假的、错误的、腐朽的、庸俗的不良信息,这些良莠不齐的信息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理性认知与价值观念。近年来,一些以“揭秘”、“独白”、相”为噱头的文章风靡网络,这些文章多半假正义之名,以一种反思批判的语调,对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现实或某一历史事件进行诋毁与丑化。

三、新时期高校意识形态问题的原因

1.西方“和平演变”图谋从未改变

20 世纪末苏联解体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看到了意识形态斗争的有效性,更是将“和平演变”的矛头对准了中国,加紧了对我国的意识形态渗透,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更是为西方的不轨图谋提供了契机与条件。正如美国学者罗伯特·塞缪尔逊所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一个侵犯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有很大争议的过程。”

2.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差异性增强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普遍出生于 90 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发展对他们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产生着深刻的影响,经济的开放必然加深社会生活的开放,而网络的普及又为这一趋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促进了新时期大学生个性的养成,他们在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性愈发明显,这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3.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不足

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中起着凝聚共识、价值引导的作用,其导向性与教化性功能的有效实现是主流意识形态安身立命的根本,而新时期背景下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扩大,多元价值观念与社会思潮不断刷新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也由此产生出诸多不适应。

4.网络信息化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信息时代的来临变革了信息流通的渠道,改变了社会舆论传播的方式,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主体的主力军,网络已经渗透进他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也不断洗刷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价值观念与认知习惯的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力。

四、新时期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策略

1.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始终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是维护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原则与根本目标。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因此,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必须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2.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

党管意识形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地位的必然要求,是我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宝贵经验,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就要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习近平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着重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必须要伴随新形势下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改进和完善,无论在体制建设、组织建设还是思想作风建设方面,都要不断改革创新,使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3.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与传播者,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研究者和教育者,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引导者,一支素质能力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在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也能够促进高校教师的思想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发挥着中枢作用。

4.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优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发展中沉淀下来的、彰显学校独特文化精神的气息和氛围,反映的是广大师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追求、生活方式及行为标准,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软环境”,具有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这种潜在力量润物无声地发挥着强有力的化整合能力与引导力,对师生发挥着熏陶、规范、引导、凝聚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校师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可以说是隐性的教育。因此,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将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就是将这种隐性教育的效用最大化。


上一条:孙琦:居家防疫,好好学习 下一条:陈玉林:慎终如始——合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关闭

  • 金融研会公众号

  • 山财大金融学团在线公众号

  • 山财大金融学团官方抖音

联系电话:0531-88525925

Email:sanquanyuren@163.com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40号山东财经大学
邮编:250002

Copyright © 2020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版权所有